
智能工廠“轉起來” 底層數據“跑起來”——全球光通信行業首座“燈塔工廠”突圍記
作者: 郭倩 來源: 經濟參考報 編輯: 張薇 時間:2025-10-17 16:48:18
一根200多公斤重的透明玻璃棒,變成125微米、比一根頭發絲還細的光纖,需要經歷上百道工序,但只需十余名操作工人即可完成——在全球光通信行業首座“燈塔工廠”、江蘇亨通光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亨通光纖”)的光棒智能制造工廠內,每天生產的光纖長度可繞地球4圈多。
這就是智能化的魅力。“十四五”時期,政策精準滴灌,企業主動求變,我國制造業不斷轉型升級、擁抱智能,高質量發展底色更鮮明。
光纖,就像一條超細的“信息高速公路”,是現代電信網絡的基礎。走進企業拉絲車間掛棒作業區,盡管隔著玻璃,記者依然能感受到生產的震撼——一座座幾層樓高的拉絲爐內發出耀眼強光,拉絲爐開啟的瞬間,在最高2200攝氏度高溫燒制下,碗口粗的透明光棒被拉成發絲般粗細的光纖。
這個過程看似簡單,背后卻蘊藏“大智慧”。亨通光纖總經理劉振華說,光纖預制棒直徑尺寸做得越大,其單棒拉絲長度就越長,但技術難度也更大。既要把光纖預制棒的包層和芯層等比拉成頭發絲般粗細,又要保證在高速運轉下不斷絲。
高溫燒制環節,工人無法靠近。企業在拉絲爐內布置了12臺微距攝像機,通過先進的機器視覺和分析技術,根據算法來甄別芯棒表面是否存在裂紋、斑點等缺陷。“一旦生產環境變化或瑕疵超過標準,‘數字大腦’系統就會發出提醒,自動介入參數調整。”劉振華說。
在亨通光纖2萬平方米的生產車間里,約400臺大型生產、檢測設備同時運轉,只需要十余人對設備進行簡單維護,絕大多數工作均由亨通智能制造集控中心指揮完成。“各個環節都由系統在線上進行AI仿真模擬,實現自主優化設計參數、加工參數,確保產品性能的高度穩定和不斷優化。”劉振華介紹,相較5年前,工廠效率提升66%,單位制造成本降低21%。
智能工廠“轉起來”,底層數據“跑起來”。記者來到工廠二樓的智能集控中心,大屏幕上,每臺設備的運行狀態和視頻畫面一目了然。傳感器實時采集車間6道核心工序、8道輔助工序、近400臺設備的數據,每秒收集數據1萬條以上。“系統每月都會對海量生產數據進行總結梳理,如挖掘有益的工藝數據、追溯異常關鍵信息等,從而更加精準高效地指揮生產。”亨通數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建強說。
2023年,亨通光纖獲評全球光通信行業首座“燈塔工廠”;同年,亨通自研開發的HioT工業互聯網平臺入選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2025年初,亨通光電成功入選國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從“制造”向“智造”躍遷的背后是企業數十年如一日的投入。
劉振華介紹,早在十多年前,亨通就在行業內率先啟動工廠智能化、制造精益化、管理信息化“三化”建設,自主開發了具有全球領先水平的光纖、光纖預制棒制造全套自動化裝備及控制軟件。特別是“十四五”以來,亨通投資數十億元,用1.2萬余個傳感器將設備集成到智慧化控制平臺上,實現全制程設備物聯。
一線企業砥礪前行,相關政策也在不斷完善。回顧“十四五”時期,我國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打通了工業生產的信息大動脈;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編制印發12個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指南,建設14個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場景,加快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扎實推進智能制造工程,推動工藝、裝備、軟件集成創新……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我國建成了3.5萬多家基礎級、7000余家先進級和230余家卓越級智能工廠,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加速應用推廣,人形機器人從“舞臺上動起來”向“工廠里干起來”進化。大飛機、新能源汽車、高速動車組等重點領域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研制周期平均縮短近30%。
“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加速融合,是‘十四五’高質量發展的鮮明特色。”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接續制定兩化融合“十五五”發展規劃,研究出臺“人工智能+制造”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部署重點行業、重點環節、重點領域智能化轉型任務,推動人工智能高水平賦能新型工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