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創新繪就數字中國新圖景
作者: 劉園園 來源: 科技日報 編輯: 張薇 時間:2025-10-23 16:37:58
國內首個基于Linux6.6內核的商業版本操作系統——銀河麒麟V11發布,國產操作系統更加安全、智能、好用;我國首條反諧振空芯光纖商用線路在廣東開通,為深港兩地跨境金融業務搭建起超低時延“信息高鐵”;隨著5G網絡和農村電商的發展,手機成了“新農具”、數據成了“新農資”、直播成了“新農活”……
“十四五”以來,我國牢牢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全面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推動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今時代,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我們要抓住先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5年來,我國數字技術創新實現新突破,數字基礎設施實現長足發展,數據要素價值加快釋放,數字經濟發展動能更加強勁,數字中國的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展現出更加波瀾壯闊的智慧圖景。
技術突破:鑄就自立自強“新引擎”
3月3日,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三號”正式對外發布。經對比,“祖沖之三號”處理問題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1015倍,創造了目前超導體系量子計算優越性的最強紀錄。
今年上半年,中國首例侵入式腦機接口的前瞻性臨床試驗成功開展,標志著我國在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上,成為全球第二個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國家。
量子計算、腦機接口、集成電路等數字技術持續突破,為數字中國建設鑄就強勁引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盡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把發展數字經濟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過去業界常說‘缺芯少魂’,形象反映了我國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統等方面自主可控不足的問題。經過多年持續攻堅,數字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這些問題逐步解決,展現出我國顯著的發展成績。”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感慨。
“十四五”時期,量子計算、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持續突破;移動操作系統、集成電路等關鍵技術創新跑出“加速度”;人形機器人快速進化并初步實現商業化落地;國產人工智能崛起推動大模型走向產業普惠,為全球貢獻“中國智慧”。
“隨著大模型爆發式發展,我國人工智能逐步突破從感知到認知的跨越,從專用智能走向通用智能,技術研發及應用范式發生了深刻變革。”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徐波分析,我國人工智能綜合實力已實現整體性、系統性躍升,形成覆蓋基礎層、框架層、模型層、應用層的完整人工智能產業體系。
今年5月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4年)》顯示,2024年全球新公開的4.5萬件生成式人工智能專利中,2.7萬件產生自中國,數量位列世界第一;我國科技型企業在全球《專利合作條約》申請中已占據重要地位,排名前50的申請人中,我國企業占據15個席位,國際專利申請總量達21730件。
設施升級:打通高質量發展“大動脈”
在武漢漢南通用航空機場,一架架無人機與輕型飛機騰空而起。基于5G-A通感一體基站,通過“通信+感知+算力”多重技術融合,空中無人機、通航飛機等各類低空飛行器用上了“連得上、看得見、導得準”的低空智聯網。
依托數字基礎設施的強勁驅動,“萬物互聯”正加速向“萬物智聯”迭代升級。
劉烈宏介紹,“十四五”時期,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實現長足發展,在規模、技術等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值得自豪的是,“十四五”規劃關于5G、千兆光網的建設目標提前完成,實現縣縣通千兆、鄉鄉通5G、90%以上行政村通5G。截至2025年6月底,與2020年相比,我國5G基站總數增長了5倍、達到455萬個,千兆寬帶用戶增長了34倍、達到2.26億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籌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和開放共享。
“十四五”時期,我國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再提速。通過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我國推動各類新增算力向國家樞紐節點集聚,內蒙古、河北、甘肅、寧夏等八大樞紐節點建設提速加力,樞紐節點地區各類新增算力占全國新增算力的60%以上。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在用算力中心標準機架數超過900萬,算力規模達到280EFLOPS(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位居全球前列。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數據存儲需求激增,帶動數據中心存儲設施部署規模快速增長。
“面向‘十五五’,我們將進一步聚焦高質量的標準構建、大規模的設施部署、市場化的生態運營,持續打造便捷高效、自主安全、世界領先的國家級數據基礎設施,有效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國家數據局副局長夏冰表示。
數據賦能:開辟經濟增長“新藍海”
10月17日,2025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拉開帷幕,5萬平方米的展區匯聚了千余家數字經濟相關企業參展。從“花樣頻出”的機器人到“百變炫技”的大模型,各種數字技術、數字產品驚艷亮相,詮釋著數字經濟增長的無限潛力和嶄新前景。
劉烈宏介紹,“十四五”時期,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動能更加強勁,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程度顯著加深。數字產業化方面,截至2024年底,我國軟件收入規模較2020年增長80%,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增長超70%;產業數字化方面,智能化轉變、數字化改造加速推進,建成了萬余家智能工廠,覆蓋超過80%的制造業行業大類,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成為消費新潮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十四五”時期,數字經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磅礴動能。據統計,2024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10%左右。其中,包括云計算、大數據、移動物聯網、數據中心等在內的新興業務收入4348億元,較上年增長10.6%。
“數字經濟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的產物。”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孫克說,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加速創新,數字經濟應運而生并蓬勃發展,農業、工業、服務業加速數字化轉型,同時,數據成為驅動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我國數據產業乘勢而上、逐步壯大,已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據國家數據發展研究院相關研究,2024年,全國數據企業數量超過40萬家,數據產業規模達5.86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117%,預計未來幾年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水平。
充分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有利于帶動各類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培育新質生產力集聚,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開辟新空間。劉烈宏表示:“總體來看,我國數據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前景廣闊。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培育多元經營主體,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新動能新優勢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