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切口”撬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作者: 杜壯 來源: 中國經濟導報 編輯: 楊小婷 時間:2025-09-26 15:31:54
近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全國部分地區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的批復》,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必答題”。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的破題,在于試驗區的先行先試。而10個國家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的實踐,正是這張“施工圖”的先行實踐場。
“秤砣雖小,能壓千斤。”這句老話,今天被10座城市同時驗證——這里的“秤砣”,正是10個國家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的先行探索。今年6月,我國在北京、遼寧、浙江、安徽、山東、河南、湖北、湖南、海南、貴州10個省份部署建設國家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支持各地在培育經營主體、繁榮壯大數據市場等方面開展先行先試。
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主線是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突破口是公共數據匯聚治理、授權運營,重點任務包括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數據資源體系構建、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數據賦能產業發展、數據安全治理等。10個國家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的生動實踐,正是以“秤砣”般精準有力的局部探索,用“小切口”撬動“大改革”的“巧勁”,探索出一條可復制、能推廣的新路徑。
改革的關鍵,在于找準“發力點”。數據要素不同于土地、資本等傳統要素,其無形性、流動性、復用性的特征,決定了改革不能“一刀切”。國家數據局支持地方在數據產權、市場生態培育等8個方面重點推進35項試驗任務,讓各地得以結合資源稟賦“量體裁衣”,讓每塊“試驗田”都能成為精準破題的“秤砣”。北京以“標準創制”為錨點,80%的試驗任務有經營主體參與,在醫療健康、數字金融、消費信用等18個行業領域構建了近50個數據流通場景,用制度合力打通數據流通“堵點”;浙江靠“機制創新”破題,杭州的“改革沙盒”容錯、溫州的“三段式合規評審”,讓數據交易從“不敢做”變為“放心試”。這些探索說明,改革的“巧勁”藏在對數據規律的尊重里,落在因地制宜的實踐中。
數據的價值,要在“應用場”中釋放。如果說制度是“骨架”,那么場景就是讓數據“活起來”的“血肉”。湖北瞄準醫療民生痛點,推動170家醫院病理數據跨域共享,借助AI系統與數字化設備,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到三甲醫院的診斷服務,醫療可及性與效率顯著提升;山東整合數據資源賦能平陰玫瑰產業,使鮮花收購效率提升80%、全產業鏈產值由30億元提升至60億元,為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范本。這些看似細微的改革探索,實則打通了數據流通的“堵點”,讓沉睡的數據資源轉化為推動市場變革的“活水”。
改革的深意,在于形成輻射效應。10個試驗區雖分布在東中西部,卻如同10個“改革支點”,各自的探索正在形成“全國復用”的效應。安徽借力“東數西算”,打造全國首個集通算、智算、超算、量算“四算合一”省級算力統籌調度平臺,讓算力資源跨區域流動,為中西部地區承接數據產業提供了范本;貴州依托大數據產業基礎,在數據安全與流通平衡上的探索,為全國數據要素市場筑牢“安全防線”。這些實踐不是“孤島式”創新,而是通過“一地突破”帶動“全局提升”。
“秤砣雖小,能壓千斤”,“壓”的是重量,更是信心。這10個試驗區建設布局告訴我們,改革不是掄大錘,而是拿準秤;不是拼蠻力,而是算細賬。更多時候,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需要找準一個痛點、破解一個難題、形成一個經驗,讓每一次局部探索都成為撬動全局的“秤砣”,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未來,隨著更多試驗區經驗的復制推廣,以及數據產權、交易流通、安全治理等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數據這一“關鍵生產要素”必將在全國范圍內高效流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數字動能”,讓“數據紅利”更好惠及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