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講
大家好!我是國信證券TMT的首席分析師劉翔,非常高興來參加這么一個高級別的會議。今天演講題目是:云計算下的大數據為每一個個體做一些定制化的、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在大數據時代,我們發現它有一個新的摩爾,就像我們英特爾提出的摩爾定律一樣,每18個月,芯片降低一倍,成本就降低一本,在數據里面也有這么一個定律,每18個月數據將會翻一番。目前全球數據的總量變化在2020年要達到3萬5千EB,這個EB的量是非常大,大概來講相當于79億人每一個人使用了一個幾G的硬盤,4000EB相當于美國國會圖書館存儲的信息量。在大數據產業鏈里面,基本上可以看到三種層次的東西,數據源產生、做數據管理的和最后做硬件的、剛才聯想的宋總其實做了很多精彩的演講,包括他們投了很多優秀的企業,很多在中國這一塊,結合中國優勢應用這一環節。其實從數據源端開始有三種開始,一種是結構化的,類似于我們的文字,還有半結構化,非結構化的。非結構化可能就是每個人很定制化、個體化的數據,這個里面會應用在包括醫院、企業,以及各種行業應用里面做一些生根。全球產業大概是超過5千億美金的規模,相當于什么概念?因為我們知道,剛才我說摩爾定律,半導體超過了集成鏈路的規模。石油在降價之前,中國每年進口的半導體的數量超過它,有5千億市場規模空間。
中國大數據目前在全球是什么樣的狀況?這個是采用我們這個交易中心的數據,基本上是四五十的增長,傲立于諸行業之云。云計算和大數據互相融合,互相支持,大數據只是一些粗數據,需要通過云計算的方式提取價值目標。比如說以VISA來講,如果每兩年交易730億的交易,用傳統的方法要用一個月,大數據處理只有3分鐘。同時云計算還有一些壓倒性的成本優勢,像這個潮汐車道不是一個均勻的分布。通過附用的方式,在電價成本,資源利用率,他可以變成大家可以用得上的水和電。類似于多年前馬云提到的互聯網會變成水和電,再過幾年云計算也是水和電,大數據只是我們的原材料,經過水電的加工。目前從云計算部署的方式和行業運用有多種分類模式,我們認為基本上以云計算來講,現在的發展階段,基本上屬于一個快速的發展期,逐漸會步入成熟期。今天大會的主題另外一個是電子商務,以淘寶為代表,阿里為代表的企業其實大量地運用云計算和云服務為很多企業提供IT的解決方案等等。
剛才講云計算是一個方式,是一個手段,數據是原材料,云計算這個市場空間。我們采用一些全球頂級機構調查機構做出的統計,基本上也是10%到20%的增速,這個市場空間在2千多億美金的市場空間,也是一個非常大的空間。這里面剛才講云計算大概會按幾種方式分,如果是按行業產業的環節來分的話,應用環節分的話,軟件是最大的,一般分為SAAS、LAAS和PAAS,SAAS主要是針對各大行業和個體提供服務的空間。
那如果按區域分的話,目前主要在美國,中國是一個高速成長期。中國云計算我認為現在有幾大推動因素,其中第一個因素是政策因素,比如說我們看到我們的貴陽市,貴州省政府大數據的一個戰略,這就是一個政府因素。第二個是經濟因素,中國也是第二大全球經濟體。第三個是社會因素,中國之所以會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互聯網的一個產業集群,最重要的我們有13億人口,還有中國的中產階級,龐大的中產階級,還有就是技術因素,包括大數據、無線通訊這些技術不斷的迭代更新。在虛擬化、云計算方面有一些新興技術。最后就是一些平臺,系統平臺,類似于安卓的操作平臺,推動云計算、大數據在云計算方面,通過云計算為用戶提取價值。中國的云計算市場目前這個增速剛才講全球的增速大概在10-20,中國的增速大概是接近90%,翻倍的增長。目前中國的占比比較低,這里頭的機會,這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投資,投融資的機會所在。中國用戶目前選擇公共云還主要是從低成本,因為可以采用公用云,可以降低企業的IT的支出,這是很多企業采用公用云的因素,如果占安全性來考慮,可能是專有云更好,這個主要是政府,偏保密性質的行業應用需要,我認為混合云是未來的趨勢。一個企業不可能所有的東西都展示給客戶和公眾,一定需要一個綜合的東西。
正是因為云計算和大數據兩個相互交替的疊加讓大數據的掘金組合成為推動由“傳統的計算+軟件”向“云計算+大數據”的模式轉型,我認為大數據的挖掘價值為行業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我們看到有很多行業運用,其實剛才聯想的宋總也提到他們在諸多領域的應用,在醫療、金融、電子商務、零售、通信,包括政府的公共服務方面,這里面包括當前的狀態和未來的前景。比如說智能醫療的平臺化,在二級市場上也看到,我們講剛才也有專家演講提到說到,二級市場去年是一個大牛市,那些漲幅最快的個股其實都是跟今天的主題相關的,比如說像健康,這個就是典型的大數據在醫療行業的運用。
我以一個具體的案例來說明大數據怎么來改造這種傳統的行業。比如說以保險業來講,傳統的保險業以前是逐漸從改良到改革,通過大數據,發生翻天覆地的面貌變化。因為以前來講,一個產品,一個保險產品要從產品的開發到營銷,到網端管理到理賠,到資產管理,這個里面有五個環節需要諸多的數據,產生了諸多的數據,并且需要管理好這個數據,但是如果我們引用大數據在風險評估和定價這方面提供幫助的話,這個風險評估和定價更加合理,銷售環節可以推送好的產品給每一個個人。在理賠的環節,識別出理賠欺詐的一些行為,并且在這個索賠的預防和環節方面做一些工作,這個是我們可以很確定的看到大數據在保險行業的一些應用。所以你就看到,以我自己所從事的二級市場來講,發現很多車聯網的公司在推出車聯網產品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和保險公司合作。
比如說向二級市場,諸多公司。比如說我覆蓋的公司,德潤公司就和太平保險有合作。這里頭為什么會產生這個?有發揮價值的基礎?就是因為我們說在數據的產生端里頭來講,從內部的數據庫包括到客戶提供的信息,外部數據平臺提供的信息,三個或者說是更多的一個平臺提供的信息是巨量的,反映到哪里?人口上面,人口的統計信息、年齡、婚姻狀況、收入,包括交易行為,鑒別你的信用,理財能力,生活方式決定你的購車、購房、健康等等,諸多你的狀態在數據來源和數據分析端貼標簽。應用在數據分析模型上,比如說互聯網保險的公司,比如說眾安保險,這個是阿里發起的一個保險。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以前是改良,現在是真正的改革。比如說車聯網,我們看到很多A股的公司,是國內的一些上市公司,已經在涉足這個領域,包括一些可穿戴,還有包括我們經常的一些定制險,加班險等等。這個眾安保險、包括螞蟻金服也是阿里下的。他們交融在一起為眾安保險服務,提供了一個定制化的保險服務。這個保險公司發展也比較快,基本上一年翻6倍的增長。以眾安來講,除了今天看到的阿里系和騰訊系所提供的數據來源之外還包括像還包括小米、攜程等,通過云計算的方式,最后做好碎片化、場景化,應用在車險、小米手機的意外險,為每一個用戶做這樣的險種。
“云計算+大數據”是為每一個客戶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其實醫療也是如此。應該來講是會反映到包括金融、政府、各個行業,我今天主要是拿兩個例子來講,醫療也是這樣的一個例子,為什么這么講?大數據才是打造真正的智慧醫療的私人定制。為什么這么講?美國白金科學技術辦公室提出精準醫療的概念,每一個個體開除的藥方是一個定量化,不是一個定性化。以前去醫院,糖尿病人可能每天三次、每次兩片,定制化就不一樣,因人而異。以前很多人認為精準醫療是醫療方面的技術,其實不是,真正的精準醫療的推動者是大數據。所以可以看到硅谷的投資人提到一個概念,如果要真正做精準醫療的話一定是在大數據上面來投資,找相關公司,以后的領跑者一定是在大數據和云計算這個領域誕生,而不是傳統的生物醫療技術公司來引導的。
具體來講,就是說從沒有生命的時候做一些精準預測和精準管理,在處于一個潛伏期的時候做一個精準的監測、干預,然后在比如說已經得病的階段做一個精準的診斷。其實我們拿傳統的相比,首先在他未病的階段,通過基因的方式,基因測試,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基因,比如說剛才的這個為民健康,提供的電子病歷,提供用藥的病史,跟一些智能硬件公司結合,每一個個體的運動狀態,每一個人的已知的情況最后可以提供一些定量的、個體、事前預防,連續性綜合的解決方案。
華大基因和榮之聯,這個也是二級市場覆蓋的公司,重點講一下。
榮之聯是一家傳統的為IT解決方案的一個公司,華大基因我們熟悉一點,深圳的一家提供基因監測和基因測試的一家公司,這兩家公司走到一起,其實就是今天大數據在醫療行業里頭應用的典型案例。因為我們知道,華大基因的話是國內的這個基因測序上面的龍頭,健康管理這一塊,以前做一些基因方面的工作,通過跟榮之聯的合作,可以做一些健康管理,做慢性病的管理,以及臨床的醫療。具體的環節其實也是包括三個環節:第一個是數據來源的環節,是基因測序;第二是可穿戴設備;第三是電子病例系統。這些是依賴于外部的數據來源,包括我們今天講的醫保的模式,我們要形成三聯聯動、醫療、醫院、醫生以及每一個病人,提供給我們的醫保局也好,提供到一個互聯網的體系里面來,然后再結合外部的一些可穿戴設備提供的數據,比如說剛才講的小米,小米做的手機的定制險,他還做手環,提供的健康數據,還有你睡眠的姿態。榮之聯是一個云計算,IT解決方案的公司,是基于云計算的一個超算中心,最后可以量體裁衣。包括打電話,商務人士可能打很多,是有的人也打很多,可能跟家里人打,或者內部生產打,用集團號,電信運營商提供各種類似于套餐這樣的,這個比較好理解,包括金融業,平安也是做這一塊,個人征信,醫療衛生,農業、娛樂、安防,比如說剛才講的一些智能化的,拍攝到每一輛車的行駛路徑為車主及時的提供包括加油,一些違章繳費的服務。我認為它應該是一個諸多行業,是一個水和電的類似于我們公用事業版塊的一個服務。
國信證券,有研究所,我們除了研究所還有投行事業部,投行事業部提供全價值鏈的服務,從企業的初創期到成長期,包括上市之后的轉型,或者說提供咨詢服務等等,可以提供這個服務。國信證券投行也是國內頂級投行,多年IPO數量國內第一。我們國信上海投行部也有多家TMT上市公司的IPO項目,也是國信提供的服務。希望大家多多關注國信證券的服務,后面兩張是個人賬號和微信的公眾號,包括這是我研究所的,還有我們投行同事的,我們一起為企業、為行業提供服務。謝謝大家。